图为镇江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园。赵燕鸣摄
在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中,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特种装备船舶、能源装备及重型装备等制造业企业正在作业。本报记者 曾诗阳摄
产业园区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何推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是摆在很多地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相关资料图)
在江苏,产业园区不是将企业“大杂烩”式简单聚拢,而是通过建链补链延链、提供更好政务服务营造良好产业生态。江苏在优化升级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不仅聚起了新兴产业,而且增强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产城融合进度,使得产业与城市形成了互促互融的良好局面。
江苏有18家国家高新区,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总数达19家。产业园区是江苏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这两年,江苏把实体经济作为“看家本领”,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园区承担着新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
记者在江苏由南京沿长江一路向东,分别采访调研了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地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数字化改造等在园区演绎出生动实践,产业园区呈现出许多有意义的新特点。
聚起新兴产业集群
随着创新生态更加活跃、开放,江苏的产业园区不再只是工业企业聚集地,新兴产业也在园区融合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无锡是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举办地,无锡物联网看高新区。从31年前被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到14年前启动建设全国首个且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再到3年前物联网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无锡高新区的成长刻度标注着中国物联网的发展高度。
“万物皆可互联”,2009年国家提出建设“感知中国”中心。同年,中国物联网国际创新园在无锡高新区成立,成为首家以物联网技术为主题的国家级专业孵化器。
园区由无锡微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公司副总经理梁雨形容公司定位是“无锡物联网产业的排头兵”“打头阵的”。“我们先把整个产业的架子搭起来,然后培育土壤,孵化了一批行业内较好的应用企业。”梁雨说。
江苏中科西北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最早来到创新园的企业之一。从成立之初的3名员工到如今全国600多人,总经理王蒙对园区10余年的发展感触颇深。“眼看着人多了、车多了、房多了,感受到产业布局、政策扶持、校企合作机制越来越完善。”
物联网产业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进度很快。到2022年,中国物联网国际创新园已有高新技术企业123家,集聚各类人才6600余人,产值185亿元。放眼整个无锡高新区,聚集物联网企业超过1500家,产业规模突破23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区内的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等20余家重点研发机构、6.8万余名物联网产业人才积极开展物联网核心技术攻关,企业牵头及参与制定了物联网领域14项国际标准、61项国家标准、35项重点行业标准,使高新区物联网产业从“首航”走向“领航”。
更多新兴产业集群正在江苏各地高新区破土而出。围绕“打造新兴产业承载地”“争当创新发展先行军”等目标,镇江高新区在89.1亩的土地上高标准建设了半导体及通信产业园。现在,总建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
半导体及通信产业园2021年投入使用。“这个园区做到了开园即满。”镇江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主任刘凯介绍,园区已形成半导体芯片设计—封装测试—产品应用的小型生态产业链,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近60亿元。
“半导体行业需要良好的发展平台、产业链配套等。”镇江海姆霍兹传热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创始人蒋奕说,选择入驻半导体及通信产业园,就是看中了产业园的优势产业集群和上下游供应链协同。
针对半导体和通信行业技术密集的特点,高新区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南京邮电大学镇江研究院、哈工大高端装备研究院等7家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了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专业化分中心,根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优势领域,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诊疗服务。
镇江半导体及通信产业园东行300公里,就到了长江入海第一镇——启东市寅阳镇,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就坐落于此。记者看到园区中一艘艘轮船、海工装备摆开“巨阵”,十分壮观。
长江岸线资源有限,历经几轮转型升级,如今园区产品主要涉及海洋工程装备、特种船舶制造、重大技术装备、海工船舶配套等领域。
园区发展10多年来,园区党工委书记黄豪杰有3个明显感受——产品向高端升级、企业规模不断增长、从制造迈向智造。“最早各家企业各干各的,随着园区做好岸线资源的整合优化和集约开发,如今产业协同性更强,有效提升了生产和创新效率。”黄豪杰说。2022年该园区规模工业产值达245亿元,比2012年成立初期增加了200多亿元,今年有望突破300亿元。
园区发展以集群为基础、以创新为导向。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世界首座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工作平台,其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交付天津航道局6600KW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一大批“大国重器”“全球首制”从这里驶出,成为江苏船企从制造迈向智造的代表作。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徐军介绍,2022年江苏省重点培育的16个集群集聚规上企业3.5万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1万亿元,规模占全省规上工业的70%。工信部此前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长三角地区占四成。江苏有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营造创新生态环境
“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是记者在江苏各个产业园区采访时听到的高频词。产业园区最初是因工业集聚需要产生的,如今园区的任务不仅是集聚企业,还要营造产业发展所需的生态圈。
苏州BioBAY是苏州工业园区孵化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高科技载体。经过10多年深耕和培育,这里已聚集起620多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形成了创新医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
“这里产业圈联合创新研发氛围好,在政府促进下,我们与园区其他企业、苏州大学成立联合体,产学研协同,共同推进药物研发。”信达生物制药集团首席科学家陈炳良说。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已建立35个布局全球的高价值管线,8个产品已经获批上市。
“我们致力于营造一个最适合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通过优化公共创新资源配置,建成11个公共技术平台,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园区还活跃着多个由创新主体自发组成的生物医药团体或联盟,常常举办活动或进行交流。
以产业集群为基础,BioBAY正实现从产业链到产业生态圈的衍变。在新药研发领域,园内企业累计获得临床试验批件490张,累计批准生产上市药品34件,其中13款创新药相继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在江苏南通市如东县小洋口风电母港中,长111米、重45吨的风机叶片即将装船运走。这样规模的货品难以通过陆路运输。“小洋口风电母港是国内第一个风电专用港口。”洋口环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逖之迎着海风大声向记者介绍,港口规划和建设都充分考虑了风电产品的特点。“有了这个母港,大型海上风电装备可以直接‘坐船出海’。”
以风电母港建设为引领,洋口积极布局风电配套产业发展。在小洋口风电(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里,已经入驻九鼎风电、海力风电等制造业企业和苏交控、广恒、和风等海上风力发电企业,逐步延伸风电研发、制造、运维、安装等产业链条。风电产业园目前已具备300台4.0MW和100台8.5MW风力发电机组的制造能力,小洋口的风电板块步入发展快车道,全国陆上首个特许权示范项目、全国首个潮间带风电试验场、全国首座海上升压站平台等项目在这里相继建成。
江苏的产业园区营造创新生态,一方面是把领头企业发展成“链主”,延链补链;另一方面是增强园区创新公共服务能力。
“我们目前服务的企业超过1000家。”在无锡中国物联网国际创新园,国家物联网感知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副主任许丰告诉记者,中心开展了从关键参数测量、仪器设备校准、产品测试评价到系统方案集成的全过程计量测试服务。除了提供测试服务,中心还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并联合院校和重点实验室一起攻关突出问题,发挥平台作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在无锡高新区,还建有MEMS公共技术平台、物联网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物联网检测认证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30余个,为更好地促进和承接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在江苏,记者在产业园区看到了产业升级的新面貌,也感受到高新区是政务服务提质增效的新高地。
刘凯向记者介绍,镇江高新区创新打造“一办三中心”团队,即项目推进服务办公室、投资服务中心、创新服务中心、招商中心,分别负责洽谈签约、注册落地、建设投产、规模培育等不同环节的服务工作。“聚焦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解决企业遇到的采购、销售、安评、环评等一系列琐碎问题,提供全流程、定制化服务。”刘凯说,目前已解决企业各项诉求200余项。
“我们现在有问题就‘举手’,园区真正把服务做到了让我们不好意思的程度。”镇江矽佳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刘增红细细回顾了多次“举手”的经历,得出一个结论。“小问题3小时以内解决完毕,大问题3小时以内出具解决方案。”
不到4年的时间,矽佳公司从成立之初的十几台设备发展到如今拥有超300台(套)设备,年度营业总额超2亿元,进出口总额超29亿美元。刘增红说,创业之初受限于资金紧张,在高新区的协调下成功贷款300多万元,这对企业顺利起步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镇江新区和镇江高新区是镇江市的两个产业新区。高新区的政务服务讲究“服务到企业不好意思为止”,新区政务服务的目标是“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具体措施包括实施6项区域评估共享,试点“拿地即开工”审批。“签约后即开办”,容缺预审、“限时联合验收”,“全链通”审批模式,实现从项目申请至正式开工建设,只需45天的“新区速度”。创新集成管理,提供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企业一键诉求,网格员立即受理、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超80%等。
服务好企业始终是江苏提高政务服务的一个重要着力点。2020年11月,江苏12345政务服务平台开通“一企来”企业服务热线,并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由“企业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企业”。
江苏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旻介绍,他们联合人社、税务等部门,先后围绕阶段性降低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等惠企政策,主动向1613家符合条件的企业点对点精准推送政策。今年以来,江苏省“一企来”服务企业诉求28.26万件,企业满意度始终保持在九成以上。
信达生物制药集团是目前中国拥有单抗药品上市数量最多的制药企业。信达生物为什么能在10多年间研制出这么多药?陈炳良说,一是依靠人才队伍,二是不断提高的政府服务水平。他说,公司要申报一个药,园区领导会派工作人员找到公司,具体商量申报程序,大幅提升了办事效率。
江苏华钛瑞翔科技有限公司在2020年年底正式入驻太仓中德创新园航空产业园。公司总经理刘荣华回忆这两年的发展:2021年完成了厂房改造和生产线建设,2022年实现产线贯通和队伍锻炼成型,2023年年初成功生产出第一片航空发动机轻量化叶片……
公司为什么能发展这么快?刘荣华认为,得益于太仓政务无微不至的服务。3000万元产业基金投资入股、厂房租金减免、帮助企业实施电力改造、为领军人才和双创团队等提供落户政策支持……他掰着指头告诉记者:“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贴心服务,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正加快构建优质企业培育体系。”徐军介绍,江苏建立了107家企业培育库,完善“直通车”服务机制,支持实施重大兼并重组项目,突出培育领航企业,并大力实施“小升规”行动,建立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金融支持企业“白名单”库,深入开展“一起益企”服务行动,为优质企业培育提供充足后备力量。
塑造产城融合新形态
走进江苏的产业园区,经常看到的是绿草依依、鲜花点缀。工业园区很少听到机器的轰鸣声,更多的是宜人景色。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聚集区,可在江苏产业园区聚集的不仅仅是工厂。
刘凯向记者介绍镇江高新区发展情况时多次提到金牛山城市公园。如今,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是高新区建设的重要方面。除了已建成的21.2万平方米金牛山城市公园外,镇江高新区还在建设46万平方米的“团山睿谷”科技创新综合体、10万平方米的菁英公寓。他们的目标是打造宁镇扬都市圈最具生态魅力的乐居福地。
经过多年建设,江苏产城融合发展,让产业集聚区正在成为城市新区。产业园区因产而生,也因“园”而“城”,正在发展成一个个新城。
江苏太仓与德国企业的合作已经有30年历史。目前,太仓德企总数突破470家,德企投资总额近60亿美元,年工业产值超600亿元。记者在太仓高新区采访时听到这样一个说法:太仓为企业营造发展生态已经不局限于通常意义上的营商环境,而是拓展至生活领域。他们的目标是打造更多生活场景,延伸至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的城市定位提出后,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塑造出“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城市形态。
在苏通长江大桥北岸,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沿江铺展。这是一个由苏(州)(南)通科技产业园和(无)锡(南)通科技产业园一体化融合而成的产业园区,总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聚集了11万人口。
2020年5月成立以来,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着力构建以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以及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同时即将启动建设南通中心休闲旅游商圈。“十四五”期间,他们的发展定位是“江海生态城,国际创新园”。
说到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的优势,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黄晓峰说:“现在很多园区招商引资政策都存在同质化现象,吸引力不相上下,苏锡通的人文服务和环境优势是一大特色。”
这里不仅环境优美,而且生活舒适,实现“九通一平”,邻里中心、人才公寓等载体功能齐全,拥有5所师资力量雄厚的公立学校、2家设备先进的医院,还有2所国际学校可以满足入园外籍员工的教育需求。
如今,江苏一个个产业园区不仅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强,更迅速崛起为一座座宜商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新城。 (经济日报记者 魏永刚 曾诗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