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晨会
近年来,昭通市永善县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的发展方向,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专科发展等促进中医药发展机制,不断深化中医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助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人才引领,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永善县秉持人民至上宗旨,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弘扬中医药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16个乡(镇、街道)设立中医馆,配齐中医医生,构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有中医治疗的“新选择”。
人才是医院的第一资源,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学科发展的根本。2013年,国家推行基层中药健康管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后,永善县每年定期组织村医开展基础中医培训2次,先后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1000人次,逐渐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中医服务体系,成为中医药综合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2020年9月,永善县全面启动卫生健康改革,县委组织部积极探索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成立永善县中医医院委员会,党委书记纳入县委管理,主管党建和人才工作,让院长有更多精力主抓医务主业。
永善县中医医院党总支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让中山、上海等支援永善县的专家担任业务副院长、科室主任,指导开展科室建设,提升医疗质量,带动医院技术创新、业务发展。另一方面把年轻医生派到广东中山小榄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学习进修、跟岗锻炼,通过实践丰富临床经验。东西部协作以来,10名党员、优秀青年医务人员成为骨干医生、科室临床带头人,一批年轻的医务团队,正成为医院的中坚力量。
传承创新,擦亮中医药特色品牌
永善县中医医院围绕科室建设主线,坚持“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的中医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带动医院的发展。
医院坚持以临床医疗为主体,以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为核心,以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为重点,大力推广中医传统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熏洗等中医传统疗法,竭力拓展中药药物内服、湿热外敷、药物穴位注射等方法;冉太斌团队攻克了慢性胃炎课题难关,研制出了集辛、开、苦、降、甘、润为一体,既能行气止胃痛又能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的中药疗法;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糖尿病、脾胃病成为昭通全市的典范。
目前,永善县中医院已拥有职工473人,“120”院前急救援救体系健全,已成为国家区域中医诊疗分中心,打造国家级重点中医药专科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4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4个,纳入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2个,拥有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1人,云南省名中医、优秀青年中医4人,昭通市“鲲鹏计划”1人。
CT检查
奋力冲刺,全岗行动创建“三甲”
医院等级是医院功能、任务、规模和管理水平、质量水平、技术水平的综合标志,是医院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永善县中医医院紧紧抓住三级创建契机,制订实施方案,细化责任分工,定期调度,对照创建标准,全岗行动,推动国家三级中医医院创建工作。
2022年8月,新中医医院搬迁正式投入使用,永善县委、县政府整合资金1000余万元,引进中医体质辨识、中药离子导入、磁振热治疗、微波治疗仪、氦氖激光疗法等中医诊疗先进设备,制定针灸、推拿、中药熏洗、艾灸、穴位贴敷等中医“治未病”方案13个,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达69种。
此外,出台《永善县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鼓励和考核办法》,将中医责任目标纳入年终综合绩效管理,每月组织考核评估,通过奖惩激励机制,激发医护人员干事创业热情。
新中医医院搬迁后,在老院区保留内科、治末病、皮肤科、推拿、康复科,新院区科室设置齐全,新置静脉配液中心、血液透析室,让患者拿药少跑路、少排队。
迎难而上,践行医者担当使命
细沙乡黄金村唐房社的陈显碧,被结石困扰两年多,办理入院手续后,医院采用超声波碎石、清石治疗技术,辅助以中药汤剂和热敷疗法,不到一周痊愈出院。“输完液后,可以在大瀑沟谷地公园漫步欣赏美景,心情愉快,康复自然快些。”陈显碧对医院舒适的环境、优质的服务赞不绝口。
通过多年来的发展,永善县新、老中医医院占地面积达40亩,业务用房3.42万平方米,开放床位402张,内设临床及医技科室30个。2022年,医院门诊量110232人次,实现收入8400万元。
现如今,永善县新中医医院门诊大楼宽敞整洁,住院环境温馨,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透明,中药知识、食谱一应俱全,中医药文化浓郁,医院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云南网通讯员 田明 摄影报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