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我很忙 音乐: 杜雯媞
【资料图】
一位语文老师问我:席老师,你有没有劳动课的 课件?我想参加优质课赛讲 ,讲一节劳技课。
我感觉很奇怪。一个语文老师,为何要讲劳技课?她说,席老师,你不知道我们学校现在职评竞争激烈,需要评比各类获奖证书。有的老师,数学老师辅导学生绘画社团,讲道法课,参加英语组的课题研究。有个老师为了评副高,县级以上荣誉证书有一百多个。
我惊呆了,想不到内卷如此厉害。
中级职称评审业绩条件要求优质课区级一等奖一个,区级综合表彰一次或者区级优秀班主任表彰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辅导社团、主编校本教材、参与区级课题一次四项具备一项。
也就是说,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能力与经历符合要求,就可以参加职称评选。三个业绩条件,只要具备即是合格,你有一百个荣誉证书,也是合格。
可是,每年学校也就三两个职评指标,往往有十几个老师参加PK,为了能够在校内或者镇里这场角逐中胜出,老师们需要不断积累证书,只要有活动,不管与自己的学科专业是否相关,只要发证书,一些老师就趋之若鹜。
多一张证书,就多了一个成长博弈中的砝码,多了评比中的1分或者0.5分,自己离高级教师就更近了一步。
我问那位老师,为了这些证书,你参加那么多活动,你觉得累吗?
怎么能不累呢?哪一个证书都需要耗费脑筋去想思路,都需要查阅资料做准备。有时候白天上课,只能晚上有时间加班整理资料。可是,为了能职评后增加一点工资收入,只有咬牙坚持,希望苦尽甘来。
这就是典型的教师系统的内卷。内卷的害处,有以下三点:
一、使老师陷入恶性循环
教师甲有三十个证书,教师乙必须有三十五个证书才可能超越甲。于是,乙拼命参赛,丙也不甘示弱,丁为了积分,也在拼命积累。
每一个证书的取得,都是艰辛的,都是用时间和汗水换来的。有的还需要花钱包装,让广告公司彩印,花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啊。
二、使老师失去自己专业
既会教数学,又能参与历史课题研究,还能搞书法社团的老师的确厉害,可是术业有专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师东抓一下,西搞一把,证书一大堆,事实是自己本学科的专业素养并没有多大的提升,看似忙忙碌碌的四处挖井,都是挖了一个浅浅的树坑而已,并没有掘出一口深井来。
历史老师讲成教课,音乐老师研究体育课题。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对于教育来说,不属于正常。
三、破坏了正常教育生态
有人说,这就是“鲶鱼效应”。错,大错特错。
这样的“滚雪球”评价机制,导致教师人人自危,只要你想评职称岗位晋升,你总要拿出一点业绩,到底什么是业绩呢?
有一年,某地评选最美教师,先要参与教师的获奖证书进行评比,以此决定谁才是真正的“最美教师”,你的师德师风材料人家不看,认为这是“虚”的,不方便考查,不如直接评比证书。
优秀班主任,也看你的优质课证书、论文、课题研究等等证书,仔细想一下,这是不是很荒谬啊?
教师的内卷,根源还在教育系统的评价机制有问题。据说某地区,教师职务晋升,只看年限与教学成绩,比如中级到副高,需要十年。这十年你只要没有触犯师德师风规定,教学效果良好,你就可以直接晋升。不看什么课题研究,也不看什么荣誉证书。教师们只管认真教学,管理班级,不再操心专业成长以外的事情。我为这样的举措拍手称赞。
我其实就是内卷的受害者,那些年为了评中级职称,有大堆无用的证书,这些与历史学科毫无关系,可是参与积分,自己就拼命争取。其实想想,真是可笑又可悲。
“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著名相声艺人郭德纲老师的知名包袱,我想,这不会成为教育的笑话吧?
当然,一味看教学成绩也有一些不良反应,有的老师拼命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延时服务结束,还留校在教室辅导学生,这是不是不太正常啊?从某一方面看,只能说明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高。可能我说的有些偏激。
在教师内卷的路上,没有真正的赢家。让老师安心从教,纯粹一点,使我们不搞内耗,是我们所有教育管理者都应该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